[名詞解釋] LGBT?這是什麼?

rodiyer.idv.tw 拉里拉雜
什麼是LGBT透過簡單的性別平權運動史與名詞解釋,這篇文章要帶你快速認識他們的意思與由來!
LGBT其實是代表各種同志族群單字的集合體,合起來就是同志群體的總稱,在台灣現在可以用「同志」來代稱所有的性少數,也就是非順性別異性戀,然而在美國的性別平權運動史上,對於每種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名詞都是透過運動或自我認同逐漸發展出來的。
而 LGBTQ 則是多增加了一個族群的名詞,你一定會很好奇,為什麼代稱要這樣疊加呢?等等,先讓家編來一一介紹 LGBTQ 每個字母各自的意思,然後我們再一起了解這些集合詞的歷史淵源。

1990年左右「LGBT」這個詞就開始作為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與跨性別的集合稱呼,為了要把性少數盡可能地放在一起,而盡量不去遺漏任何一種,以表示對性少數族群敬重。也因此,Q這個詞也理所當然要加在裡面,千萬不要遺漏啊!
除了前述的五種性少數外,還有另外兩種更加少數的性別陸續加入同志族群的集合當中,而集合成「LGBTQIA」,另外兩種分別是「Intersex」與「Asexual」。
對於性向與性別有這麼多種分類以後看到LGBT/LGBTQ/LGBTQIA可要仔細地向朋友們介紹同志族群的名稱,不枉費認真估狗找到答案!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坊間有不少LGBT的資源中心,提供不少有關LGBT的中文文章,包括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及法律的文章,是一個研究LGBT議題人士搜尋資料的地方。
「LGBT」的用法並非沒有爭議。部分雙性人(intersex)認為自己也屬於LGBT族群中,因此支持使用「LGBTI」。也有個別族群不認為自己和LGBT所涵蓋的其他族群有所關聯。有人基於「同性戀分離主義」思想,認為男、女同性戀者應脫離其他族群成為另一個團體,理由是跨性別和變性者與同性戀人士不同。有人則認為「LGBT」這個用語太過政治正確,企圖將多元性別族群劃入灰色地帶,意味著包含主流性別族群的問題和優先權都獲得了平等的考量。
「LGBT」第一次於1988年在美國出現。1990年代,「LGBT」作為中立詞彙被用來稱呼這四個群體以表示尊重。儘管LGBT群體內部對不同群體的接納程度不一且有不少爭論,但「LGBT」一詞的使用還是被認為是包容的積極象徵。儘管「LGBT」一詞沒能體現非異性戀中的所有小群體,但這些未能體現的群體通常也被認為是「LGBT」所涵蓋的一部分。總的來說,「LGBT」一詞一直儘量把被邊緣化的群體包含到該詞的意義里。
「LGBT」有許多變體用法,有些只是改變其字母排列順序。「LGBT」和「GLBT」是最常用的兩種。在不包含跨性別者時,它就變成「LGB」。它也可能加入兩個「Q」來代表酷兒與疑性戀,變成「LGBTQ」或「LGBTQQ」;加入一個「I」來代表雙性人,變成「LGBTI」;加入另一個「T」來代表變性人,變成「LGBTT」;加入一個「A」來代表支持同性戀的異性戀盟友(straightallies),變成「LGBTA」。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進去的話,就變成「LGBTTIQQA」,不過這種用法極為少見。臺灣則有「LGBTSQQ」的用法,其中的「S」指的是「直同志(Tonzhi-FriendlyStraight)」。泛性戀和酷兒經常被歸類在雙性戀之下;變性人和雙性人被部分人歸類在跨性別之下,但這種歸類遭到變性人和雙性人的反對。各種變體的字母順序並不統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以「LGBT」或「GLBT」兩種,也有其它以任意順序排列的情況,但不如前兩種常見。LGBT一詞的各種變體並沒有任何政治意味,但是反應了使用者對不同群體或個體的偏好。
非裔美國人同性戀社群為了與白人主導的同性戀社群區分,傾向保用「同性之愛」(Samegenderloving)。醫學界傾向於使用「MSM」(Menwhohavesexwithmen)來形容一個人的同性傾向。在2000年代,「性與性別認同少數群體」(Minoritysexualandgenderidentities)被引入以形容以上所有的群體。其它的首字母縮略字,如「QUILTBAG」、「LGBTetc」、「LGBTQetc」等曾被提出但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進入2010年代,LGBTQIA作為一個更廣泛,更有包容性的縮寫詞而開始流行起來。其中「Q」指「性身份疑惑」,也指「酷兒」;「I」指「雙性人」(intersex);「A」代表「盟友」(ally)或「無性」(asexual)。。
「LGBT」或「GLBT」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一些人認為跨性別及雙性人和同性戀及雙性戀並不同,因此前者不應該和後者放在一起。這種觀點認為跨性別的焦點在於性別認同而與性傾向無關,而LGB群體的焦點在於性傾向或者被何種性別吸引。這種區別帶來的顯著影響是LGB群體與跨性別的政治訴求不同。LGB運動通常在於爭取同性婚姻的權益以及人權,而跨性別的政治訴求不在於此。同樣,雙性人希望加入LGBT群體而合稱為「LGBTI」,但是部分人認為雙性人與LGBT群體不同而希望將他們排除在外。
與前面提到的問題相反的是,LGBT社群里存在同性戀分離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應該與LGBTQ群體分開成立自己的社群。儘管並沒有明顯的個人或組織推動相關的提議,但這種呼聲一直都存在於LGBT社群中。有時候男女同性戀會否認任何非單性戀的存在,也拒絕承認非單性戀的平等權利。這可能會導致公開的雙性戀恐懼症和跨性別恐懼症。
許多人尋求更合適的詞彙來代替現有的「LGBT」,比如「酷兒」和「彩虹」,但是這些詞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酷兒」有太多的負面聯想,尤其讓年長的人想起LGBT群體受到迫害的時期。許多年輕人也明白「酷兒」比「LGBT」擁有更多的政治含義。而「彩虹」則容易讓人想起嬉皮士和新紀元運動。
「LGBT社群」或「LGB社群」無所不包的含義不受部分男女同性戀者的歡迎,一些人並不接受爭取LGBT權益總與驕傲遊行聯繫在一起。也有人認為將所有的非異性戀歸在一起會強化同性戀和雙性戀與其他人不同的刻板印象。和主流同性戀活動人士相比,持這種觀點的人較少。由於異性戀缺乏對LGBT群體內部的了解,人們通常認為所有的LGBT人士都支持LGBT權益和提升性別和性傾向少數群體在社會中的可見度。
雙性戀(Bisexuals),就是LBGTQ裡面的「B」。不過這串英文字其實,在異性戀和同性戀之外,還存在很多不同的性傾向認同,LGBTQ裡的每個字母,代表的都是一個不同認同的性少數群體。
隨著性別議題的討論,常常看到LGBT/LGBTQ團體的發言,不過,這串英文字藏在這些字母背後的
在異性戀和同性戀之外,還存在很多不同的性傾向認同,LGBTQ裡的每個字母,代表的都是一個不同認同的性少數群體。這些詞彙,都是從1970年代開始,性少數群體在爭取平權的運動中,慢慢發展出來的,每個字母的後面,都代表著一群人長久以來的努力,還有想要被看見、被認同的渴望。
隨著時間不同,每個人都有可能對自己的性別/性傾向,有不一樣的認知,練習接納、包容和理解跟自己不一樣的人,而不是將不一樣的人貼上排除和拒絕的標籤,是讓這個社會更進步的關鍵!一起來了解LGBTQ這些字背後的涵義吧!
LGBTQIA這些不同的字母,還有他們背後所代表的意思,都來源於美國的性革命運動/性解放運動。在最開始時,其實沒有統一對性少數群體的代稱,到了1970年左右,才出現Gay這個詞,用來統稱同性戀者。
到了1970-1990這段期間,性少數群體慢慢發展出自己的認同,這時才有Lesbian、Bisexual和Transgender這些詞彙的出現。到了更後來,人們才開始習慣用LGBT這個詞組,來稱呼性少數群體。
也還有非常多性少數群體,在爭取屬於自己認同,如果你有興趣認識其他不同的認同,用「LGBTflags」當關鍵字搜尋圖片,會有很多彩的發現唷!
看完這些你是不是也比較清楚什麼是LGBT了呢?如果整理的資料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跟訂閱喔!
以上部分內容摘錄自網路,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小站將立刻移除相關內容。

資料參考來源(網址如遭移除請見諒):
(1)https://www.lgbtq.tw/meaning-lgbtq/
(2)https://zh.wikipedia.org/zh-tw/LGBT
(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481

編輯: EXBOT

rodiyer.idv.tw 拉里拉雜

沒有留言:

Blogger 提供.